查看原文
其他

赵建成:萧该《文选音》到李善《文选注》——早期《文选》学者及其选学著作述略

赵建成 书目文献 2023-03-08

萧该《文选音》到李善《文选注》

——早期《文选》学者及其选学著作述略

赵建成

赵建成,文学博士,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主要从事先唐文学与文献研究。

 

摘  要:“《文选》学”发端于隋代萧该《文选音》,至曹宪而正式建立。其后有许淹、李善、公孙罗,各有著作。以李善为“《文选》学”之集大成者。李善《文选注》继承了前代典籍注释的传统并进行开拓创新,而其征引繁富,四部引书共1997家,是最重要的特色和风貌。

关键词:“《文选》学”;萧该;曹宪;许淹;公孙罗;李善;《文选注》

 

一、李善《文选注》之前的《文选》注释

在李善注释《文选》之前,隋唐学术界已经开始了对《文选》的研究,并发展成为成为一门新的学问——“《文选》学”。“《文选》学”发端于隋代的萧该,他是萧统的族侄,《隋书·儒林·萧该传》云:

 

兰陵萧该者,梁鄱阳王恢之孙也。少封攸侯。梁荆州陷,与何妥同至长安。性笃学,《诗》《书》《春秋》《礼记》并通大义,尤精《汉书》,甚为贵游所礼。开皇初,赐爵山阴县公,拜国子博士。奉诏书与妥正定经史,然各执所见,递相是非,久而不能就,上谴而罢之。该后撰《汉书》及《文选》音义,咸为当时所贵。[①]

 

据《隋书》本传,萧该撰有《文选音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有著录,然书名均作《文选音》:

《隋书·经籍志》:“《文选音》三卷,萧该撰。”[②]

《旧唐书·经籍志》:“《文选音》十卷,萧该撰。”[③]

《新唐书·艺文志》:“萧该《文选音》十卷。”[④]

《文选音》与《文选音义》,其差别在于是否有释义之内容。然此书《宋史·艺文志》不著录,则宋以后应已亡佚。日本学者富永一登《〈文选〉李善注前史》辑录其佚文24条,其中李善《文选注》存录1条,《文选集注》残卷之《文选音决》存录23条[⑤]。此外,笔者与同仁在校读《文选》时发现日本抄本九条本《文选》傍记存录萧该《文选音》佚文1条:卷第十一卢子谅《览古》(尤袤本《文选》在卷第二十一)“爰在黾池会,二主尅交欢”(黾,尤袤本作“渑”。尅,尤袤本作“克”)二句之傍记:“弥辇。萧:亡忍反,同。”此系“黾”字之音注。“萧”即萧该《文选音》。这样,萧该《文选音》佚文今可见者惟此25条。这25条注释,皆是音注,并无释义之内容。虽不能代表萧该书之全部,但仍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由此,萧该此书书名似应以《文选音》为是。《隋书》本传云“该后撰《汉书》及《文选》音义”,是由于萧该有《汉书音义》,两部著作连带而言之,故云“音义”。其实“音义”系相承《汉书》而来,《文选》则只有音。

高步瀛疏《唐李崇贤上文选注表》云:“鄱阳王恢,即梁武帝之弟。是该即昭明从父兄弟之子。而《文选》注以该为最先,亦可谓萧氏家学矣。”[⑥]另外,萧该精通《汉书》,《隋书·经籍志》正史类小序亦云其为隋代《汉书》名家之一[⑦]。据《隋书·经籍志》,其《汉书音义》共十二卷[⑧]。而《文选》中有相当数量的篇目是见于《汉书》的[⑨]。同时,萧该还是《切韵》的主要编订者之一。这都是他著《文选音》的基础和保障。

萧该《文选音》虽已亡佚,但他开启了《文选》的研究,到了比他稍晚的曹宪,“《文选》学”就正式建立了。曹宪与“《文选》学”的建立,最早见于唐刘肃《大唐新语·著述》之记载:

 

江淮间为《文选》学者,起自江都曹宪。贞观初,扬州长史李袭誉荐之,征为弘文馆学士。宪以年老不起,遣使就拜朝散大夫,赐帛三百匹。宪以仕隋为秘书,学徒数百人,公卿亦多从之学,撰《文选音义》十卷,年百余岁乃卒。其后句容许淹,江夏李善、公孙罗,相继以《文选》教授。[⑩]

 

而《旧唐书·儒学上·曹宪传》之记载要更详细:

 

曹宪,扬州江都人也。仕隋为秘书学士。每聚徒教授,诸生数百人。当时公卿已下,亦多从之受业。宪又精诸家文字之书,自汉代杜林、卫宏之后,古文泯绝,由宪此学复兴。大业中,炀帝令与诸学者撰《桂苑珠丛》一百卷,时人称其该博。宪又训注张揖所撰《博雅》,分为十卷,炀帝令藏于秘阁。贞观中,扬州长史李袭誉表荐之,太宗征为弘文馆学士,以年老不仕,乃遣使就家拜朝散大夫,学者荣之。太宗又尝读书有难字,字书所阙者,录以问宪,宪皆为之音训及引证明白,太宗甚奇之。年一百五岁卒。所撰《文选音义》,甚为当时所重。初,江、淮间为《文选》学者,本之于宪,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复相继以《文选》教授,由是其学大兴于代。[11]

 

《隋志》著录曹宪《广雅音》四卷、《古今字图杂录》一卷[12],《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曹宪《尔雅音义》二卷、《博雅》十卷、《文字指归》四卷、《曹宪集》三十卷[13],均无其《文选音义》。《新唐书·艺文志》除著录《曹宪集》三十卷外,又著录“曹宪《文选音义》(卷亡)”[14]。则曹宪《文选音义》很可能成书于入唐之后,且唐亡前便已亡佚。《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著录“《文选音义》十三(卷),曹宪撰。”[15]则其书曾传入日本,但也未能流传下来。

曹宪《文选音义》今可见者,惟尤袤本《文选》李善注、《文选集注》所采《文选音决》以及九条本《文选》之傍记中的少量佚文。屈守元《文选导读》辑录4则(皆于《文选音决》中辑出),富永一登辑录13则,其中出于尤袤本《文选》李善注者1则,出于《文选音决》者11则,出于九条本《文选》之傍记者1则。这13则佚文,皆为音注之内容。


曹宪之后为“《文选》学”者,据前引《大唐新语》与《旧唐书·曹宪传》,有许淹、李善、公孙罗,《新唐书·曹宪传》又增一魏模。许淹、公孙罗《旧唐书·儒学上》皆有传:

 

许淹者,润州句容人也。少出家为僧,后又还俗。博物洽闻,尤精诂训。撰《文选音》十卷。

公孙罗,江都人也。历沛王府参军,无锡县丞。撰《文选音义》十卷,行于代。[16]

 

许淹的“《文选》学”研究,《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文选音义》十卷,释道淹撰”[17]。《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僧道淹《文选音义》十卷”,“许淹《文选音》十卷”[18],二者应是一书重出。《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著录“《文选音义》十(卷),释道淹撰”[19]。许淹《文选音义》久已亡佚,富永一登据《文选集注》所采《文选音决》辑录3则,皆为音注之内容。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引淹师《文选音义》云:“猗,美也。”[20]“淹师”即应为许淹,此则佚文则为释义之内容。

公孙罗的“《文选》学”研究,《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文选》六十卷,公孙罗注;《文选音》十卷,公孙罗撰[21]。《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公孙罗注《文选》六十卷,又《音义》十卷”[22]。另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著录“《文选钞》六十九(卷),公孙罗撰”,“《文选音决》十(卷),公孙罗撰”[23]。《文选集注》所采正有《钞》与《音决》二书,是否即是公孙罗书,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一般倾向于以《文选音决》为公孙罗所著,而以《文选钞》为无名氏之著作。《文选音决》十卷,《旧唐书》本传与两《唐志》所著录之《文选音(义)》亦十卷,似即应为一书。若此,此书当无释义之内容,其书名应为《文选音》或《文选音决》。除此有争议之二书外,公孙罗的《文选》注释仅于宋王谠《唐语林》卷二《文学》引用1则。

(敦煌本《文选音》残卷,

来源:中华古籍资源库) 


二、李善《文选注》

李善于《旧唐书》有传,《新唐书》则附见于其子李邕传,《旧唐书·李邕传》亦有相关记载。三者所载,有所不同,可以相互补充。现录之于下:

 

李善者,扬州江都人。方雅清劲,有士君子之风。明庆中,累补太子内率府录事参军、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尝注解《文选》,分为六十卷,表上之,赐绢一百二十匹,诏藏于秘阁。除潞王府记室参军,转秘书郎。乾封中,出为经城令。坐与贺兰敏之周密,配流姚州。后遇赦得还,以教授为业,诸生多自远方而至。又撰《汉书辩惑》三十卷。载初元年卒。(《旧唐书·儒学上·李善传》)[24]

李邕,广陵江都人。父善,尝受《文选》于同郡人曹宪。后为左侍极贺兰敏之所荐引,为崇贤馆学士,转兰台郎。敏之败,善坐配流岭外。会赦还,因寓居汴、郑之间,以讲《文选》为业。年老疾卒。所注《文选》六十卷,大行于时。(《旧唐书·文苑中·李邕传》)[25]

李邕字泰和,扬州江都人。父善,有雅行,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簏”。显庆中,累擢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为《文选注》,敷析渊洽,表上之,赐赉颇渥。除潞王府记室参军,为泾城令,坐与贺兰敏之善,流姚州,遇赦还。居汴、郑间讲授,诸生四远至,传其业,号“《文选》学”。

邕少知名。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意。书成以问邕,邕不敢对,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试为我补益之。”邕附事见义,善以其不可夺,故两书并行。(《新唐书·文艺中·李邕传》)[26]

 

据以上所录两《唐书》之记载,李善是扬州(广陵)江都人。而前引《大唐新语》则称“江夏李善”;前引《新唐书·儒学上·曹宪传》,曹宪为扬州江都人,传称“同郡魏模、公孙罗”,但称“江夏李善”;唐颜真卿《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27]、《赠尚书左仆射博陵崔孝公宅陋室铭记》[28],唐牛肃《纪闻》[29],唐张读《宣室志》卷二[30]皆称“江夏李邕”;李白有《题江夏修静寺》诗,原注:“此寺是李北海旧宅。”诗中有“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濵”之句[31]。案李邕曾为北海太守,时人称为李北海。杜甫《八哀诗》有《秘书监江夏李邕》,中有“呜呼江夏姿,竟掩宣尼袂”之句[32]。此外,新出土之李邕及其后人墓志或李邕后人所撰墓志皆云江夏[33]。

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扬州江都是李善的籍贯,江夏是其郡望。清阮元云:“《唐书》于李善称江夏人,而《李邕传》则曰江都人。盖江夏乃李氏郡望,《唐韵》载李氏有江夏望,《大唐新语》亦称‘江夏李善’,李白诗亦称江夏李邕。是善、邕实江都人,为曹魏诸君同郡也。”[34]所谓《唐韵》载李氏江夏望,见宋陈彭年等《广韵》注引《风俗通》:“李伯阳之后出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阳、广汉、梁国、南阳十二望。”[35]阮元的的判断很有见地。这可以通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得到证实:“江夏李氏:汉酒泉太守护次子昭,昭少子就,后汉会稽太守、高阳侯,徙居江夏平春。六世孙式,字景则,东晋侍中。生嶷。嶷生尚,字茂仲。生矩,字茂约,江州刺史。生充,字弘度,中书侍郎。生颙,郡举孝廉,七世孙元哲。”其下列表:“元哲,徙居广陵。”生子善、昉。“善,兰台郎”。善子“邕字泰和,北海太守”。邕子歧、颍。歧子“正臣,大理卿”。颍子正叔、正卿,“正叔,工部员外郎”。[36]

李善的著述,上录两《唐书》所载有《文选注》六十卷、《汉书辩惑》三十卷。两《唐志》之著录情况如下:

 

《汉书辩惑》三十卷,李善撰[37]。

《文选》六十卷,李善注[38]。(以上《旧唐书·经籍志》)

 

李喜《汉书辩惑》三十卷[39]。

李善《汉书辩惑》二十卷[40]。

李善注《文选》六十卷[41]。

李善《文选辩惑》十卷[42]。(以上《新唐书·艺文志》)

 

《新唐书·艺文志》所著录之李喜《汉书辩惑》三十卷与李善《汉书辩惑》二十卷,结合《旧唐书》李善本传与《旧唐书·经籍志》的记载、著录,应是同书重复著录,而前者李喜应为李善之误,后者“二十”应为“三十”之误。又《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著录李善著作两种:“《文选》六十卷,李善注。《文选音义》十(卷),李善撰。”[43]前者没有疑问,但后者未见于其他文献记录,暂且存疑。这样,李善之著述可确定者共三部:《文选注》六十卷、《汉书辩惑》三十卷、《文选辩惑》十卷。《汉书辩惑》《文选辩惑》至《宋史·艺文志》皆无著录,则宋时已亡。惟《文选注》六十卷流传至今。

综合两《唐书》李善、李邕传之记载,李善因左侍极贺兰敏之所荐引而为崇贤馆学士,敏之败,李善坐与其周密,配流姚州。后遇赦得还,因寓居汴、郑之间,以讲《文选》为业,诸生四远至,传其业,号“《文选》学”。这无疑对《文选》的传播与“《文选》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又,《新唐书·李邕传》有李善注《文选》,释事而忘意,李邕补益其《文选注》之说。《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六“《文选注》六十卷”提要已驳之[44],基本为学术界所认同。

作为“四大名注”(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最晚出的著作,李善《文选注》无论在注释方法还是注释体例上都具有集成与总结的性质。既有传统的训诂、章句、音注之内容,又有补阙、备异、纠谬等体例。引书繁富是李善《文选注》的重要特色与风貌,这是由其作注宗旨决定的。李善《上文选注表》云:“握玩斯文,载移凉燠;有欣永日,实昧通津。故勉十舍之劳,寄三余之暇,弋钓书部,愿言注缉,合成六十卷。”[45]相应地,李善之后的五臣注以诠释为目的,故不重引书。据笔者考证,李善注共征引典籍1997家,其中经部260家,史部354家,子部190家,集部1157家,佛道典籍34家,无主名者2家。具体见下表。

李善《文选注》四部引书统计表

经部

260家

易类12家,书类12家,诗类18家,礼类19家,乐类4家,春秋类19家,孝经类2家,论语、尔雅并五经总义类30家,谶纬类116家,小学类28家

史部

354家

正史类61家,古史类22家,杂史类22家,霸史类1家,起居注类4家,旧事类5家,职官类11家,仪注类11家,刑法类5家,杂传类60家,地理类129家,谱系类14家,簿录类9家

子部

190家

儒家类42家,道家类26家,法家类11家,名家类4家,墨家类4家,纵横家类4家,杂家类24家,农家类3家,小说家类5家,兵家类18家,天文类12家,历数类4家,五行类19家,医方类14家

集部

1157家

楚辞类16家,别集类54家,总集类8家,赋类296家,诗类364家,颂类25家,箴类18家,铭类22家,赞类9家,碑类35家,诔类34家,哀辞类2家,“七”类17家,“连珠”类4家,诏类3家,令类7家,表类26家,上书、上疏类20家,启类1家,笺类9家,书类101家,序类7家,论类37家,吊、祭文类6家,杂文类36家

佛道

34家

道经类2家,佛家类32家

 

三、结 语

李善之“《文选》学”,受之于曹宪。曹宪之前,为“《文选》学”者有萧该;曹宪之后,应略早于李善,有许淹;稍晚于李善,有公孙罗。萧该有《文选音》,曹宪、许淹皆有《文选音义》。而到了李善、公孙罗,二者皆有《文选注》六十卷,李善又有《文选辩惑》十卷,公孙罗又有《文选音》十卷。这很符合一门学问的发展规律,也符合人们学习《文选》的进程。也就是说,学习与研究《文选》,首先要能诵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逐渐发展为要全面把握作品,了解作者、作品之写作背景,以及对作品进行详尽的疏解等。《文选音》《文选音义》《文选注》《文选辩惑》反映了《文选》研究的历程并迎合了《文选》学习者不同学习阶段的需要。

李善《文选注》继承了前代典籍注释的传统并进行开拓创新,“弋钓书部”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揭橥文本背后的事典与文辞来源,进而确立了集部注释学的一种新的范式,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并对后代的注释学尤其是诗文集注释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集部典籍注释最高成就的代表。清钱谦益《复吴江潘力田书》云:“今注诗者,动以李善为口实。善注《头陀寺碑》,穿穴三藏;注《天台赋》,消释三幡。至今法门老宿,未窥其奥。”[46]而其《草堂诗笺元本序》曰:“今人注书,动云吾效李善。善注《文选》,如《头陀寺碑》一篇,三藏十二部,如缾泻水。今人饾饤拾取,曾足当九牛一毛乎?颜之推言,观天下书未徧,不得妄下雌黄。何况注诗,何况注杜?”[47]反复强调,其对李善《文选注》可谓推崇备至,然而却非溢美之词。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魏六朝集部文献集成”(13&ZD109)、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学术史视域下李善《文选注》引书研究”(16BZW04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9批面上资助项目“李善《文选注》经部引书研究”(2016M590307)阶段性成果。

[①]《隋书》卷七十五,中华书局,1973年,第1715—1716页。《北史》卷八十二《儒林下》亦有萧该传,与《隋书》同,系承《隋书》而来。

[②]《隋书》卷三十五,第1082页。

[③]《旧唐书》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第2077页。

[④]《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第1619页。

[⑤]富永一登:《〈文选〉李善注前史》,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古典文献研究》第十四辑,《文选》学专辑,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179—182页。

[⑥]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中华书局,1985年,第35页。

[⑦]《隋书》卷三十三,第957页。

[⑧]《隋书》卷三十三,第953页。

[⑨]据崔洁师妹《见于正史之〈文选〉篇目目录》(未刊稿)统计,《文选》篇目见于《汉书》者共35篇,包括赋、上书、书、难、论等多种文体。

[⑩]刘肃:《大唐新语》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76页。

[11]《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上,第 4945—4946页。又《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儒学上·曹宪传》所载内容略同,惟文字小异。录之于下:“曹宪,扬州江都人。仕隋为秘书学士,聚徒教授凡数百人,公卿多从之游。于小学家尤邃,自汉杜林、卫宏以后,古文亡绝,至宪复兴。炀帝令与诸儒譔《桂苑珠丛》,规正文字。又注《广雅》,学者推其该,藏于秘书。贞观中,扬州长史李袭誉荐之,以弘文馆学士召,不至,即家拜朝散大夫,当世荣之。太宗尝读书,有奇难字,辄遣使者问宪,宪具为音注,援验详复,帝咨尚之。卒,年百余岁。宪始以梁昭明太子《文选》授诸生,而同郡魏模、公孙罗、江夏李善相继传授,于是其学大兴。”第5640页。

[12]《隋书》卷三十二,第937、945页。

[13]《旧唐书》卷四十六,第1984、1985页;卷四十七,第2074页。

[14]《新唐书》卷六十,第1598、1622页。

[15](日)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一卷),清光绪中遵义黎氏日本东京使署影刻本,见贾贵荣辑《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第十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31页。

[16]《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上,第4946页。《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儒学上》亦有许淹、公孙罗传,内容小异。又有魏模传。故录之于下:“句容许淹者,自浮屠还为儒,多识广闻,精故训,与罗等并名家。罗官沛王府参军事、无锡丞。模,武后时为左拾遗,子景倩亦世其学,以拾遗召,后历度支员外郎。”第5640—5641页。

[17]《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77页。

[18]《新唐书》卷六十,第1619、1622页。

[19](日)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一卷),见贾贵荣辑《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第十册,第531页。

[20]慧琳:《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一,唐慧苑《新译大方广佛花严经音义》卷上,经卷第十四《凈行品》“猗觉”下音义,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四册,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民国七十二年(1983),第439页。

[21]《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77页。

[22]《新唐书》卷六十,第1621页。

[23](日)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一卷),见贾贵荣辑《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第十册,第531页。

[24]《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上,第4946页。

[25]《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第5039页。

[26]《新唐书》,卷二百二,第5754页。

[27]《颜鲁公集》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七百二、宋姚铉编《唐文粹》卷九十二亦收,文题小异,分别作《刑部侍郎赠右仆射孙文公集序》、《唐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

[28]《颜鲁公集》卷十四。

[29]见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三所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1]王琦:《李太白集注》卷二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计有功:《唐诗纪事》卷第十七“李邕”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49页。

[33]参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之大历〇〇九、贞元〇三三、贞元一一六、元和〇七二、会昌〇四〇号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4]阮元:《揅经室二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35]陈彭年等:《广韵》卷三,《上声·止第六》“李”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新唐书》卷七十二上《宰相世系二上》,第2596—2597页。

[37]《旧唐书》卷四十六,第1988页。

[38]《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77页。

[39]《新唐书》卷五十八,第1454页。

[40]《新唐书》卷五十八,第1457页。

[41]《新唐书》卷六十,第1621页。

[42]《新唐书》卷六十,第1622页。

[43](日)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一卷),见贾贵荣辑《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第十册,第531页。

[44]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5]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南宋淳熙八年(1181)尤袤刻本,中华书局,1974年影印本。

[46]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三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351—1352页。

[47]钱谦益:《钱注杜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页。


注:本文发表于《铜仁学院学报》2017年第8期,引用请以该刊为准。微信版略有修订。感谢赵建成教授授权发布。


“书目文献”征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目录、校雠、版本等文献学古代文学相关文章,古籍类新书介绍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724@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